为进一步提升外国语系课程建设水平,促进优秀教学经验的共享与传承,强化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,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效,并营造潜心教研、互学互鉴的学术氛围,外国语系于2025年10月16日组织举办了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主题教研沙龙。校级一流课程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人孙丽秀老师、校级一流课程、智慧课程主持人王莹老师主讲,其它校级课程主持人和2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。教研沙龙由外国语系副主任刘珊珊主持。

在本次活动中,孙丽秀老师以《英语写作》课程为例,系统梳理了一流课程建设的完整路径。围绕“选什么课、建什么课、资源如何支撑、成效如何实现”四个核心维度,从学情分析、理念更新、教学实践到资源利用进行了全方位的经验分享。在总结课程建设经验时,她凝练出四点关键启示:一是团队筑基:强调“单打独斗行不通”,课程建设必须依靠团队协作;二是痛点切入:选课应立足教学实际,聚焦那些让教师“又爱又恨”的教学真问题;三是理念领航:坚持理论创新,以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方向;四是技术赋能:善用智慧教学手段,实现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,全面提升课程质量与育人实效。

王莹老师依托多年教学与课程建设经验,以“一流课程建设与智慧课程申报”为主题,系统分享了“静动结合”的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。“静”在于标准对齐与资源整合,围绕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,完善教学大纲、课件与微视频、案例与题库、课程思政元素等,构建可获取、可复用、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包,并建立支撑材料台账,夯实一流课程与智慧课程的基础;“动”在于动态运用与过程管理,强调OBE导向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闭环,借助学习数据看板跟踪学情,实施及时干预与难度滚动调整,形成“目标—证据—改进”的持续优化机制。在申报实践方面,王莹老师聚焦“亮点可证据化”,提出以数据与案例双线呈现建设成效,避免“材料堆砌”“证据不闭环”等常见问题。

在随后的研讨环节,教师们纷纷表示,两位老师的报告思路清晰、可操作性强,在今后的建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积累,更新教学理念,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,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,“优质课程不是‘建完即用’,而是‘用中更新、以证据驱动改进’”。
外国语系一直以来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。此次教研沙龙通过组织深入的交流研讨,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与创新水平,也营造了爱岗敬业、严谨治学的良好氛围,有效激发了教师们参与教学改革、探索育人新途径的主动性与创造力。今后,外国语系将以此为契机,继续借助多元化教研平台,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与智慧教学试点,着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、专业功底深厚、兼具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,持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。
(编辑:李雅楠 钟瑶 审核:肖琳)